博客年龄:17年4个月
访问:?
文章:16篇

个人描述

姓名:子夜箫声
职业:自由撰稿
告白:博客是传播文化的另一支薪火,我以文字作钻燧的短棒,终于可以在日落前取得那团可以取暖的火焰。如果不幸失败,我愿以身代薪,为你点亮心灵舞动不息的焰火。
声明:除了特别注明外,本博客发表的文章
均为原创,未经本人允许,请勿转载。

那一座记忆里雄性的山

2007-06-17 11:53 阅读(?)评论(0)

      

    我喜欢胡适、喜欢周作人、喜欢沈从文,喜欢石评梅,喜欢庐隐和许地山,喜欢新文化那一辈的文化。五四时代的文字总是浅浅淡淡,流动新月的娥眉婉转,即使革命得再狠也抹不去中国文人的浅斟低吟。前些时侯重读朱自清的《背影》,又像回到了中学的课堂上,听老师用浑厚的声音低吟着那段令海内外华人醉了一个世纪的美文:“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从此朱自清时常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能把背影的飘忽与温馨写到这个层次的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朱先生一人了。什么是甜美,什么是悠柔,什么是低回,什么是流连,在这篇旷世美文中都已经一一呈现。

    其实这篇文章最令后人感慨的是蕴藏在魅力文字里面的宽厚的父爱。父爱,或严,或松,或紧,或放,远近不同,高低不同,却一样厚重踏实。世间从来不乏亲情与爱情的温柔绝唱,文学就是试图挽留我们情感归依的最后一抹残阳。台湾的三毛年轻时从亡夫荷西墓地回来的路上,碰到父母也去拜祭,她看见“花被母亲紧紧地握在手里,父亲弯着身好似又在掏手帕揩汗,耀眼的阳光下,哀伤,那么明显的压挎了他们的双肩,那么沉重的拖住了他们的步伐,四周不断的有人在我面前经过,可是我的眼睛只看见父母渐渐远去的背影,那份肉体上实实在在的焦渴的感觉又让人昏眩起来。”这一对从台湾辗转达到非洲沙漠的父母一刹时都老了,可他们的爱永远都不会老,尤其是在女儿面前他们的爱更是刻骨不泯。看我看一眼吧,莫让青春守空枕,连浇漓的岁月都会在这段凄清的文字前驻足,“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恰好似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面对面的看一眼,不再隐藏彼此,也不只是在文章里偷偷的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的将这份真诚在我有限的生命里向你们交代得清清楚楚呢?”在朱自清辞世数十年后当三毛写出这篇《背影》时,我们的眼眶一样温热。

    简贞说父亲是自己在世间遗世而独立的恋人,于是她写下《渔父》以志纪念,这个台湾的名作家有种恋父的异举,不然她不会说“死,就像一次远游,父亲,我在找你。”都说她大胆地在自己的文字里吐露了惊世骇俗的男性渴望,那也是拜父亲的血脉所赐。我喜欢这些作家文字中的崎岖,我也想在父亲节到来的时候给父亲留一段这样的文字,可惜我不是作家,也没有那样的奇思妙语,我只有在这个最不容易让人记起的日子里想起曾经去过的一座山:不是远黛叠翠,不是水幕低垂,是山如墨画,是水怒雨骤。我梦中常从那座山前经过,满眼尽是峭壁与峻石交错出岁月的刻痕,是崎岖与动荡突兀出生命的印记,脚下是层层叠叠的水成岩,是侧立万仞的峰尖,是飞花落叶般凋零的枯枝。中国的山好像都是这样水墨纵横、浓淡相宜的,有毕加索画不出来峭,有梵高画不出来的冷,有莫奈画不出来的云卷云舒。若我静坐山头,童年就是那一页徐徐打开的淡墨手卷,青春就是那一卷峥嵘而去的横幅。我守着它回望自己的过往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山有老的时候,也有累的时候,却永远没有倦的时候。不管前路有多远多难,那座山总在背后凝重地遥望;不管我们走多远多久,那座山总在身后坚毅地壁立。那是一座雄性的山,那是一座父亲的山。   

   

  最后修改于 2007-11-11 16:58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该日志被锁定 下一篇:该日志被锁定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